抗生素也称为“抗细菌药”,是一类用于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药物,主要是由细菌、霉菌或其他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类似物。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发现青霉素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开始,人类进人抗生素时代。抗生素强大的杀菌和抑菌作用,为人类防治各种传染病和感染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挽救了亿万人的生命,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危害。当长期应用或接受抗生素或其他抗生化学药剂时,本来敏感的细菌多数被杀灭,而少数菌株可因基因突变、耐药质粒的产生等而生存,并大量繁殖,从而对某种或某类抗生素产生部分或完全的耐药性,也称之为获得性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而一些细菌对某些抗生药物天然不敏感,即天然耐药性,也称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目前认为获得性耐药性是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这是长期使用抗生素和不合理使用抗生药物的直接后果[1]。
抗生素耐药的生化机制基因突变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内因,但是突变基因本身并不直接表现耐药性状,而是通过生化机制呈现耐药性。主要机制如下[2]:
1.细菌产生灭活抗生素的酶,灭活酶可以分为水解酶和合成酶。
2.细菌通过对抗生素作用靶点进行结构修饰来降低抗生素与靶位的亲和力,引起耐药性。
3.细菌利用通用或特异的外排系统将胞内的毒素、药物等排出胞外,降低胞内抗生素浓度而产生耐药性。
4.降低细胞壁的通透性,使抗生素不能进入细菌。
5.产生新的靶蛋白细菌能产生抵抗抗生素抑制作用的替代性靶蛋白,同时继续产生易感性靶蛋白,使抗生素的作用绕道而过从而细菌得以幸存。
因此对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有针对性,不可滥用,才能更好地维护人们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李翠枝.抗生素和其他兽药残留的危害.中国乳品工业,2004.
2. 金有豫.药理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