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排便量超过200g/d,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多由肠道感染等因素引起。
我国对腹泻病的控制非常重视,制定了国家腹泻病控制规划。由于儿童营养状况及医疗条件的改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发病率仍然较高,且存在滥用抗菌药物、滥用静脉补液等问题。
腹泻从病因学方面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多由感染性因素导致,每天排便可达十几次以上,粪便多呈稀薄水样便。粪便中常混有感染性物质。非感染性腹泻(如饮食性腹泻、过敏性腹泻、症状性腹泻等)多由饮食不当导致。
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夏、秋季节是腹泻的高发季节。中国腹泻的发病率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病的发病率一直位居肠道传染病的前列,造成了严重的医疗负担和经济负担。
腹泻的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伴腹痛、肛门坠胀感等。常见并发症包括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休克等。
需要根据腹泻的特点及伴随的症状,积极治疗原发病,并补充水分,避免休克、脱水、营养不良等。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
资料来源:
[1]方鹤松.魏承毓.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1998
[2]百度百科